出版学院在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赛中斩获7项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5-06-30

浏览次数:10

近日,第九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出版学院师生凭借卓越的专业实力与创新精神,在此次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奖项28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5项)、上海市级奖项82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34项),获奖总量突破110项,创学院历史新高!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16至2019年期间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中国高校设计创新实践大赛暨米兰作品展系列活动,赛事旨在真实反映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设计学科教学水平的现状和教学成果,为全国艺术学科师生搭建展示专业才华和创作水平的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截至目前,作品展竞赛活动连续6年入选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学院选送的作品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产品设计、数字媒体等多个赛道表现亮眼,充分展现了师生们“艺工融合,工文交叉”的教学成果与前沿设计理念。

在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出版学院精心谋划组织各项赛事准备工作,赛课融合、以赛促教,教务管理、专业导师、学工队伍组成的双创共同体协同发力,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赛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参赛作品质量和水平。此次成绩既是师生专业能力的体现,也是学院持续深化“新文科”建设、推进国际设计视野培养的成果。未来将继续以赛促教,推动设计学科内涵式发展,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赛一等奖获奖名单

作品主题

作者

指导老师

奖项

看扑-校园电动滑板车 CamPulse Electric scooter

陈梓瑜

谌涛、定律

一等奖

针情线意——叠绘松江仓城老旧社区新生图景

姚佳晨、史嘉宁

方智果、郑振华

一等奖

生态乌托邦

张婧、冯微笑、杨伟杰

李文嘉

一等奖

《光阴流年》

陈菲雨

王略

一等奖

异向同步

艾恪言

王略

一等奖

New city of mirror water—基于韧性理论和未来人与自然关系构想的海洋城市设计

王悦童、金依琳、陈林泉

郑振华

一等奖

花韵共融·疗愈共生——基于互助老龄智慧社区更新探究

肖娟

杨洁

一等奖


作品:看扑-校园电动滑板车 CamPulse Electric scooter

作者:陈梓瑜

指导老师:谌涛,定律

作品说明:CamPulse校园电动滑板车是一种精准定位“校园来回5公里”出行场景的共享轻便交通工具,配套集中管理智能车库设施,采用极简主义设计风格 ,以冷色调为主,产品通过磨砂玻璃和金属反光塑造悬浮感,通过几何切割 与细节的曲面过度塑造科技感。

作品名称:针情线意——叠绘松江仓城老旧社区新生图景

作者:姚佳晨,史嘉宁

指导老师:方智果,郑振华

作品说明:本项目是针对松江仓南弄老旧社区的改造项目,仓城社区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选取区块长期处于荒废状态。以“松江布”为文化载体,结合“立体社区”的发展理念,对选定区块进行更新改造。通过对布匹纹理、纺织机械的元素提取,将立体社区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打通堵点,实现对地块高效利用,激活灰色空间。

作品名称:生态乌托邦

作者:张婧,冯微笑,杨伟杰

指导老师:李文嘉

作品说明哥伦比亚正加速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以缓解采矿与石油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布埃纳文图拉港采用参数化设计,打造集新能源发电(潮汐、风能、太阳能)、居住、工作与能源贸易于一体的可持续综合体。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能源布局,电力覆盖居民生活、娱乐及公共照明需求。建筑融入屋顶花园,周边规划绿色公园与休闲设施。

作品名称:《光阴流年》

作者:陈菲雨

指导老师:王略

作品说明:从旧时的石库门、弄堂到如今的摩天大楼、商业综合体,上海建筑的变迁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改变,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上海老建筑始终屹立不倒.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与繁荣。上海老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矗立在历史的舞台上。

作品名称:异向同步

作者:艾恪言

指导老师:王略

作品说明这组作品采用蓝晒的方式和形似对焦框的形式,刻意制造作品与观者之间的“第四面墙”,呈现了因相似状态、动机和目标导致的行动相似,或是无限行走,或是驻足停留,每张影像都旨在展现对人类行动的一窥,希望能邀请观者以一个客观的视角一同进入对驱动人们行动的复杂成因的思考中,更深入、深刻地认识我们周遭的世界。

作品名称:New city of mirror water—基于韧性理论和未来人与自然关系构想的海洋城市设计

作者:王悦童,金依琳,陈林泉

指导老师:郑振华

作品说明:本设计提出水上水母城市与水下珊瑚城市两大创新区域,辅以高效连接系统,形成三位一体的韧性城市结构。居住生活区采用轻质材料,构建与水体互动的居住和公共空间。绿色能源区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城市建筑主体在垂直动线上划分功能区域。项目贯彻韧性理论与技术创新,增强社会韧性,构建15分钟生活圈,创造宜人未来城市

作品名称:花韵共融·疗愈共生——基于互助老龄智慧社区更新探究

作者:肖娟

指导老师:杨洁

作品说明:本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结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营造出活动多样化的社区实用疗愈景观,强调无障碍设计交流。设计划分为原有绿化空间结合智慧自理种植,五感疗养花园,社区活动装置等,概念围绕“静养”“参与”以及“创造”三个核心方面增强老人的居住体验,将康养理念融入旨在探究未来智慧型养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