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馆校联动,赋能“大思政课”

出版学院组织师生赴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

发布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5月11日下午,出版学院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党支部老师前往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陈刚教授在鲁迅纪念馆树人堂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明代书籍用纸的制造工艺”的精彩讲座。陈刚教授介绍了主要的造纸原料,中国手工纸的种类及其地域分布。他从原料蒸煮和天然漂白工艺、绵纸的演变,以及竹纸工艺的成熟与多样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明代书籍用纸工艺的发展历程。在谈及纸质文物的信息采集和价值认知时,陈刚教授分享了纸张类文物基本信息采集及识别的方法体系。他指出,“纸张虽然是一种相对脆弱的有机物,但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往往极高。现今用于文物的科技分析手段非常丰富,适用于纸张类文物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些方法不仅包括我们对纸张本身特性的认知,还包括了我们对纸张类文物价值的认知。”同学们在讲座后亲身体验了不同时代的纸张,加深了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

陈刚教授作讲座

随后,师生结合讲座内容参观了由国家图书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共同主办的“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渊薮、佚书宝库。大典正本至今下落不明,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飘零,万册巨帙迄今仅剩400余册及部分零叶。展览通过“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五个单元近100张历史图片、78件(组)实物展品呈现《永乐大典》的沧桑历史、无限价值和当下意义。通过参观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让“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重要论述,了解了鲁迅先生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的建立及《永乐大典》入藏京师图书馆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观学习

同学们来到纪念馆二楼参观,纪念馆二楼采用专题式的叙事方式,通过“生命的路”“首在立人”“画出国人的魂灵”“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精神界战士”和“人之子”六个专题,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等文物从多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不懈奋斗的伟大一生。通过参观,无数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再次勾起师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更全面的了解了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的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为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而不懈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观学习

红色场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成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是全国首批、上海仅有的三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未来,出版学院和鲁迅纪念馆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党建共建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发展,汇聚更加强有力的文化育人的合力,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大思政课” 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