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6
浏览次数:619
李文嘉,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环境设计系主任,上海市浦江人才。毕业于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现设计创意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担任欧盟LeNS(the International Learning Network of networks on Sustainability)国际可持续合作中国网络上海理工大学协调人,DESIGN RESEARCH SOCIETY(国际设计研究协会)成员,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ASLA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成员,上海人工智能学会智能设计与传播专委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美学与艺术设计分会高级专家等。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城市建筑》、《湖南包装》杂志青年编委,《Journal of Poverty and Social Justice》等SSCI期刊审稿专家。在Heritage Science(A&HCI),IJERPH(SSCI),装饰(CSSCI),艺术设计研究(CSSCI),中国高等教育(CSSCI)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获奖经历
上海理工大学2021年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后获得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序1),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教学优秀奖一等奖,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奖等校级获奖15项。获得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金教鞭”奖、“金智慧”奖、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就业指导奖等奖励十余项等。
人物采访
Q:李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您在硕士阶段学习的是设计艺术学,也获得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博士学位,请问您选择环境设计专业的初衷是什么?
A: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非常浓烈的“个人英雄浪漫主义”的专业,他的专业宗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设计本身不仅是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专业,同时也能给人带来很多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作为设计师的天职就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带着这样的初衷,用设计来链接情感和环境,来构筑理想的人居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专业选择的目标。
Q:李老师您在环境设计领域成就颇丰,请问您对“可持续”这一议题抱有怎样的观点呢?您又是怎样去实践它的?
A:可持续是目前全球关注的议题,是比较大的范畴,包括社会可持续、文化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等领域,在环境、文化与设计方面都有着长远的目标,包含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等方方面面。
在设计学视域下,可持续设计强调的是环境保护、社会正义和经济发展三者并重的设计方法,我个人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可持续和文化可持续这两个视角。例如社会可持续我们关注的不只是设计要素本身,更多的还要将设计置身于针对贫困人群的乡村设计扶贫、老龄化议题下老年群体的福祉、公共卫生与健康环境营造等复杂语境,用设计的方式去解决或者软化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图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我目前担任的一项工作是欧盟LeNS国际可持续合作中国网络的上海理工大学协调人,可持续设计合作网络也是由全球的146所高校,中国的19所高校来共同创建的,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中国高校,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国际顶级设计院校,我也非常高兴能够持续向这些优秀的同仁们学习与交流。
当下的中国可持续设计,重点在于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用可持续设计来改变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发挥设计的责任、价值与创新力,作为积极的行动主义者探索更多的设计觉醒。
Q:您对于跨学科的创新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可以和同学们展开说一说吗?
A: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要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版艺学院作为工、文、艺均涵盖的综合性学院,学科容量大,跨学科创新有着先天的优势。学院已成功举办过科研项目跨学科申报经验分享会与学科交叉沙龙,围绕“当科技遇见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设计大畅想”等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借助多重思维的碰撞,引领跨界研究、跨界融合,为老师、同学们提供浓厚的跨学科学术氛围。未来期待学校与学院之间都有更多学科交叉的机制与举措,注重开发课程的共通性与跨学科教师培养,开放各学院、学科、年级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空间,为学生量身定制特色跨学科培养计划,让更多跨学科项目生根发芽。
Q:您作为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有没有带领过同学们参加科创类的比赛,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参赛经历吗?
A:我目前关注的科创类比赛还比较少,设计学科很多都会去关注一些设计类的专业比赛,尤其是一些社会面上的比赛,聚焦目前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完成了一些立足真实场地并有真正实施可能的项目。比如在“设计上海”城市微更新大赛,团队的研究生获得徐汇赛区的银奖,在市住建委主办的“品质点亮城市\家门口的蝶变“社区秀”设计大赛,学生也获得了上海优秀“社区营造师”的称号。未来团队会更多关注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期待能有更好的成绩。
Q:在大学阶段,很多同学都想要加入导师的团队,获得锻炼的机会,如果有学生想加入您的项目的话,您会比较看重他们的哪些方面,或者说在选择他们时有什么标准呢?
A:我非常欢迎跨学科的同学。我在美国有一段访学的经历,当时做了很多关于环境空间的设计创新,其中一门MFA研究生的课程是关于肿瘤中心ICU(重症监护室)的设计改造,所有的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背景,不止有来自设计学的同学,大家往往都认为ICU的环境设计核心是设计,但事实上全校有很多其他的专业方向参与,包括管理学、医学、护理学,还包括机械等专业的学生等,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视角,在互相碰撞下有了非常精彩的成果产出。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一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设计师,可以适用无论是工程、商业等任何学科,用于激发创造力。这种理念在斯坦福大学等国外顶尖大学已经形成共识。只要同学有从零突破的勇气,冷静钻研的头脑,还有探索未知的热情,我都是非常欢迎的,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挫折承受力。我经常对学生说,做设计要有“大师一样的手,商人一样的脑,警察一样的眼,律师一样的嘴,快递一样的腿”。
Q: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他们虽然学过很多理论知识,但是也有很多疑惑,比如如何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然后再利用于科研项目和比赛项目,您认为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A:可以用“横、衡、恒”三个字来概括。立足于自身的学科来说,设计专业其实是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个专业,“横”是要去更多的向现实进行学习,注重关系建构,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融入到现实,比如说场地环境中,要把理论转化成分析观察事物的能力。“衡”是指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和方法,充分做好两者的平衡。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一些问题,因为现实的问题,包括场地上的问题和矛盾往往要比想象中的多,不只是书本上的那些矛盾。“恒”是要注重研究那些具有价值共识的前瞻性议题,超越短视与单一的视角,而且在合作中要建立相互信任与包容。
转自:上理青科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