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03-21
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及两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3月19日,出版学院在卓越楼502会议室举办“话农业强国建设,续振兴中华初心”主题师生座谈会。师生紧扣“建设农业强国”这一核心主题,从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共话农业强国建设的深层逻辑与青年的使命担当,充分展现了学院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活动邀请学院关工委副主任汪维老师、栾贵勤教授、周澍民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学院师生党员、团员代表、管理学院及出版学院部分校友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现场
栾贵勤教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粮食安全”“土地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文化振兴”“青年使命”五个关键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她着重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出版学科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记录和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和制作政策宣传材料等领域,出版学院的学科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针对青年学子,栾教授提出了三点殷切期望:一是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搭建起城乡之间的信息桥梁,促进城乡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二是要化身创新的赋能者,积极探索“印刷 + 科技”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印刷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三是要争做基层的服务者,深入农村基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她深情寄语同学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奋斗的青春才会更加精彩。”
栾贵勤作主题发言
周澍民教授以“知青记忆与县志编纂”为主线,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知青岁月和地方志数据,生动地诠释了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耕读传统和融合基因,这是我们民族强大生命力的源泉。然而,历史上的饥荒教训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鸣,丝毫不能放松。
周澍民呼吁广大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又要传承和弘扬“耕读传家”的文化精神。例如,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农业典籍的数字化整理工作,传播学专业的同学可以构建乡村振兴的传播矩阵,通过这些实际行动,让美丽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周澍民作主题发言
汪维老师在总结发言中深刻指出,出版学科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并非是简单的、生硬的嫁接,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从历史传承到现代传播,从技术创新到文化表达,出版学科始终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她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两位教授的分享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自己的专业优势与时代赋予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
汪维作总结发言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文科生和艺术生能否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与生态保护谁优先”这两个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达成了以下共识: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力量的协同合作,同学们应该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品牌设计、非遗数字化、政策可视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从耄耋学者的谆谆教诲到青年学子的激昂思辨,从历史记忆的深刻反思到未来图景的美好期许,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不仅是对中央一号文件的深度解读,更是一次精神传承与使命接力。活动最后,参会师生在留言互动墙上写下了自己对农业强国和美丽乡村的美好憧憬。“实现中华禾下乘凉梦”“青心抱城郭,绿水绕人家”“乡村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等留言,充分展现了出版学院师生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和坚定决心。
心愿留言板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