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6
浏览次数:251
艺术地理是艺术学与地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然而,到底何谓艺术地理?作为交叉研究其目标指向何处?艺术学和地理学关注的艺术对象是否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讨论的话题和研究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艺术学与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本文将从艺术学和地理学共同关注的几个概念入手,辨析两个学科将艺术本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目标、路径和方法,探寻艺术地理研究的思路。
空间研究的不同路径:空间差异与艺术本体差异
“空间”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所有学科的共生概念。不同学科的空间概念主要源于对空间的不同作用的看法,即便面对同一个空间结构,不同视角都会赋予空间不同的含义。而我们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研究人们“看”世界的方式,进而以不同的方式评价物和空间。罗伯特·戴维·萨克在《社会思想中的空间观:一种地理学的视角》中提到:“对于所有的思想模式来说,空间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从物理学到美学、从神话巫术到普通的日常生活,空间连同时间一起共同地把一个基本的构序系统楔入到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
地理学和艺术学从概念上以不同的方式分离和评价空间。
艺术学关注的空间包括现实的(或者外部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的(或者内部的)想象空间。在艺术研究路径中,“空间从概念上以另一种方式从物质中分离出来。视觉艺术使用诸如颜料之类的物质,通过把颜料画在画布上而赋予它们诸如形状图案之类的空间特征,由此来创造以岩石、树、天空、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物质幻象(主观物质)和以街景或场所或景观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空间幻象(主观空间)。空间和物质相分离的幻象,源自空间和物质在艺术上的融合。……在艺术中,空间的重要性则在于它与感觉的联系,即幻象的输入”(罗伯特·戴维·萨克语),也就是说艺术的空间来源于特定的空间(或者是地理景观、场所、地方、场域等),但又不是具体的空间,而是泛指的空间,是具体空间所体现的文化氛围和视觉本质。艺术的空间不同于地理空间但包括地理空间,它的研究和解读更侧重于强调虚拟的内部空间——主观象征性,比如感觉和感情,着力阐释内部空间和艺术本体的关系,对空间的研究自始至终服务于对主观的表达。
在地理学讨论中,探求艺术与空间关系的传统说法是,艺术家和作品会在哪儿?是怎样和为什么会在那个地方出现?因此,确定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者处于何地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提。而在较近时期的地理学研究中,艺术作品中的图像空间开始成为描述地理环境复杂性、解释地理现象丰富性的新尺度。概而言之:一是图像已成为空间的关键因素,通过图像人们可以增强对地方空间的记忆。关于这一点出现了围绕地方志舆图、游记类绘画和具有文化意象的地方特定空间的研究,如各地围绕“八景”及其相关文学和图像的讨论,研究的成果吸引了当地民众和政府的目光,使得这样的地方空间成为区域的新兴文化遗产场所。二是图像往往会创造出与其相似的空间。例如,布鲁诺·拉图尔关于宗教绘画的研究表明,作品包含的各种媒介“其中每一种都可能是空间意义上的载体——清漆、经销商、赞助人、助理、地图、测量仪器、图表、海图、天使、圣徒、礼拜者——其中每一种都有自己相互交织的地理学”,这一类型的研究被称为图像地理学,具有图像证史的研究性质,地理学家段义孚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解读:“文学艺术以三种主要途径为地理学服务。文学艺术就像对人类体验与关系实验的可能模式一样,它提供这样的线索:一个地理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可能寻求什么(例如社会空间)。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人工产物,它揭示了一种文化对环境的理解与价值……最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求得主观与客观平衡的雄心勃勃的尝试,它是地理综合的一种模式。”
由此形成了艺术学和地理学对空间的不同研究路径:艺术学考察空间对艺术本体的影响,简单地表示为:空间(内部空间)差异→艺术本体差异。地理学则考察空间差异性中艺术本体的表达差异,简单地表示为:艺术本体差异→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差异。
不能忽视的是,在艺术地理的研究中,不仅要关注作为物和思维框架的空间,还要关注空间的过程,也就是空间的时间性。
“景观”:艺术学和地理学的共生术语
毫无疑问,景观是艺术学和地理学的共生术语。文化地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术语——“景观”就源于绘画艺术。索尔在景观研究中,对景观作了如下阐释:“景观 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术语,是指一个地区的外貌、产生外貌的物质组合以及这个地区本身。米克塞尔认为,在英国的中世纪时期,该词被用作一个地主控制或一群特殊人居住的土地。然而,17世纪早期以前,在荷兰景观绘画者的影响下,‘景观’一词逐渐指一个地区的外貌,尤其是表示风景。”对当代文化地理学者而言,对景观的研究是把景观作为一种“观看的方式”进行研究。科斯格罗夫在绘画和电影中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就认为,景观的视觉描述是与权力集团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地理学家研究景观的图像资料,包括研究景观本身的象征意义,在人文环境中分析景观的象征性标志,如纪念碑和地名。学者巫鸿在《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一文中,通过广泛的视觉与文献资料分析了废墟、碑石和古迹等景观的象征意义。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关于景观象征意义的研究是文化地理的研究,也是艺术和地理的交叉研究。
女性主义地理学家主张,景观的影像、视觉陈述等是和空间与生俱来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性别差异的。他们开始把视觉艺术的空间作为研究的中心。格丽塞尔达·波波洛克就以清晰的空间方法分析了19世纪晚期巴黎画家伯锡·莫里索特和玛丽·卡萨特这两位女性印象派画家的绘画,通过对她们画作中所表现的空间,探讨了画作中的空间等级,并研究了妇女绘画所表现的社会空间。这一研究表明,想象地理学和实体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存在于地理学科内,更多的是“集中在解释景观和视觉艺术” 上。
区域艺术:艺术学研究者从地理视角最先关注的内容
19—20世纪间,很多学科明确地采用了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是把区域作为认识地表的手段”,由于研究中越来越注重“人”在环境变化中的力量和作用,关注地域景观演化过程中人类的干预活动。而作为文化要素的艺术作品是由在不同地域生活的艺术家创作和发展的,故而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系统,并与其他区域文化要素综合构成了区域文化综合体,进一步形成文化区域。地理学通过考察艺术的区域分异来考察区域文化及其环境的差异。
今天,区域概念或者区域命题已并非为地理学所独有。与区域相关的概念还有“地域”“场域”“场所”等,艺术学家们似乎更偏爱使用“地域”和“场所”,两者均具有空间的边界感,区别是空间形状的大小,一般认为后者小于前者。“场所”更倾向于指向特定的空间以及由此生发的想象空间(主观空间)。
区域艺术是艺术学研究者从地理视角最先关注艺术研究的内容,涌现出区域艺术史、区域艺术流派和艺术的“地域性研究”等一系列成果。其中以主题式的区域研究成果最多,多以“区域名称+艺术门类史”形式呈现,如《陕西绘画史》《岭南美术史》《浙江美术批评史》等。在这类讨论中,艺术是主题,区域是空间框架,是方法论。而在艺术地理主题的研究中,区域应当成为主题,艺术是解读区域的路径和工具。
区域艺术史研究具有鲜明的交叉特征,地理学意义上的区域和艺术现象互为使用:一方面,当艺术成为主题,区域可为方法论;另一方面,当区域成为主题,艺术成为讨论区域主题的路径和工具。区域艺术史的交叉性特征和意义就在于此。
构想:艺术学与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不谋而合
人文主义地理学视野中,知识结构创造的本质是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感受、理解、选择和重构,而艺术作品属于重构的内容之一,称为“艺术的构想”。历史地理学家普林斯认为,艺术就是借助主观思想和地理环境的认知,对地理环境进行的重构。文学和艺术既是地区的组成部分,也是地区的地理环境表征。这种关于“历史地理学构想”的意识在当代西方历史地理研究中呈不断上升趋势。“构想”一词的内涵包含了“与人类抽象活动相关的人体器官和肢体的具体活动(如语言描述、图像描绘、社会活动等)”,还包含“由人类抽象活动和具体活动所产生的具体产物(如塑像、图案、标志、画像、肖像、偶像等可感知物体)”。艺术作品无疑成为地理环境中人们表达感知的较为抽象的结果之一。其感知过程的表达产生了映像、意象和构想等一系列相关的语汇,其研究过程需要的核心知识中艺术史学也赫然列于其中。
艺术风格不仅是创作者的个性表达,也是作为认知主体的艺术家在作品中阐释的区域人群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通过实例“表明了关于全球不同地区思想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通过艺术、通俗文学和社会运动得到支持和保存的”。
在我们看来,地理学者对艺术的关注,在于以艺术为载体讨论地理环境的变迁,具有图像证史的性质。而艺术学界对地理的关注,则在于通过地理环境的考察解释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及其形成的原因,二者在研究目标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研究方法上,地理学者需要借助艺术学的图像分析、风格分析等方法,判定艺术作品中表达环境的信息;艺术学者则借用地理学的时空理论、人本主义方法理解艺术的多元化,进而以艺术的眼光解释世界。在此,艺术学和地理学不谋而合了。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张明月、张慨;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