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遇见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设计大畅想”——学院举办学科交叉系列首场沙龙

时间:2020-06-18

浏览:184

    617日下午,版艺学院在综合楼A508会议室展开了别开生面的“学科交叉沙龙”首讲——“当科技遇见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设计大畅想”。沙龙由版艺学院刘强教授主持,上海市艺术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勇教授主讲,环境设计专业多位优秀教师汇报,学院党委中心组成员,工、文、艺学科的骨干教师到会,多位老师通过腾讯会议直播参与。


王勇教授通过介绍设计学的学科特点,引入了本次沙龙跨学科的主旨。他强调设计是一门融合多种学术智慧及创新研究与教育一体的新型学科,是艺术+技术+商业,面向不同的行业领域,面对不同的学科领域,需要跨学科人才的交流与沟通。

智果博士分享了主持在研的国家自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最新研究——利用街景图像、兴趣点数据与图像识别技术对近人空间的客体指标与个体心理感知展开探索,构建数理模型来辨别与街道感知相关的关键因子及数值,从而将人的复杂心理感知进行定量化研究。结合开放地图数据与GIS技术探索近人空间与城市建设因素、宏观城市形态之间的联系,得到适宜的量化指标。最后借鉴国外街道设计导则,将量化指标应用于上海相关的街道设计导则,引发了在场师生对指标测量与收集问题的热烈讨论。

章丹音博士分享了主持研究的国自科基金成果:通过一系列的信息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和定位技术(Location-based Technologies, LBT),研究和促进理解城乡空间意象的“心智地图(Mental Map)”。通过爬取一系列城市空间的图像及其元数据,并通过图像深度识别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分析,来进行上海城市空间的结构性意象、独特性意象研究。未来希望通过城市空间图像的挖掘,得到更多人眼视角对于景观的评价方法或评价模型。

王振博士目前的研究聚集于上海城市广场小气候高精度、多测点的现场实测与理想模型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小气候及污染物扩散、小气候与人因工程、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等拟研究方向,并提出大数据分析、联合实验室建设、软硬件联合开发等拟开展的学科交叉合作方式。

陶思旻博士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从绿色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低能耗的设计与改造,拟借助具体的设计项目实践,采用例如现场实测、风洞试验或光照试验等方法对本课题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验证反馈,作为辅助的跨学科技术平台。在建成后使用阶段,智能材料系统通过传感器或其他元件将外部信息转化为数据,由建筑的智能中枢分析处理,发出指令和执行指令,令自身包括形态、相态等在内的一系列性能做出改变。


各位老师精彩的讲解与沙龙开放热烈的互动氛围让与会同学收获颇丰。各位老师结束发言后,学院副院长薛雯教授对本次学科交叉系列沙龙总结道,本次沙龙是跨学科领域中多重思维的碰撞,有益于打开眼界,引领跨界研究、跨界融合。版艺学院是工、文、艺三大学科融创发展的学院,在学科交叉发展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学院也将继续推进多层次的学科交叉交流平台建设,加强学院智库建设,为老师、同学们提供浓厚的学术氛围。